第一卷 董卓乱汉 第49章 李代桃僵:孙坚绝地脱险

小说:阳谋三国  作者:吴越贱客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阳谋三国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ccffo/oqksaqq.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从上一章,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后汉书》对曹操的态度相当严厉,而《三国志》稍微好一些,但对曹操也颇有微词。
    这个其实也非常好解释,因为我国的史书往往都是一个朝代修上一个朝代的,一般来说,肯定要给上个朝代的君主抹黑,这样才能突显本朝君主的英明神武和政权的正义性,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隋炀帝是如何荒.淫奢侈,明崇祯帝是如何可笑。
    基于这样的原因,陈寿也不可能过多地为曹操说话。
    我在这个问题上扯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明,史书也是人写的,有的时候,如果细心去挖掘,往往会发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再回到《后汉书》和《三国志》对公孙瓒褒贬不同的话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先看看这两本史书对当时其他割据军阀的评价,我上两个代表人物:
    1,董卓
    《后汉书》对董卓的评价是: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2,袁绍。
    《后汉书》对袁绍的评价是: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在对董卓的评价上面,《后汉书》还赞扬董卓知道交接缙绅名士,没有下决心要篡夺帝位,而《三国志》则直言董卓残暴到古今少有。
    而在对袁绍的评价里,《后汉书》更是赞扬袁绍深得民心,强盛一时,而到了《三国志》里面,就变成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
    从《后汉书》和《三国志》对董卓及袁绍的态度,我们便可以看出来,《后汉书》只是对曹操比较严厉,相对来说,对其他董卓、袁绍这些大豪,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而《三国志》对曹操还是讥讽,而对董卓、袁绍、袁术这些割据一方的豪杰,那就是口诛笔伐,惟恐下笔不狠,而我们对汉末三国之际的英雄人物的看法,也大多由《三国志》而来。
    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三国志》为何对公孙瓒持贬低态度了。
    所以,综合《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我认为,《三国志》对公孙瓒未能很快平定张纯张举和乌桓丘力居叛乱的指责也许是对的,但是并不能说明公孙瓒不够勇猛,因为现在公孙瓒连将军都不是,而他的敌人还包括了一个少数民族,所以,从这一点考虑,《后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所以在写公孙瓒这一节时我暂且采用《后汉书》的说法。
    据《后汉书》记载,公孙瓒与几十个箭术高超的勇士,全部乘白马,让这些白马军士作自己的左右护卫,号称“白马义从”,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看来唐太宗李世民后来组建“玄甲军”,倒也从公孙瓒这里得到了启发。
    公孙瓒的这支“白马义从”非常有名,有一则我暂时没有找到出处的记载如下:沮授为监军,白绍:“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到这里,公孙瓒的几十匹白马变成了三千匹。
    而到了《三国演义》里,也有如下描述:次日,(公孙)瓒将军马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马五千余匹,大半皆是白马。因公孙瓒曾与羌人战,尽选白马为先锋,号为白马将军;羌人但见白马便走,因此白马极多。
    其实关于汉末三国之际的“白马将军”到底是谁,还有一些争论,因为不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直接记载公孙瓒是白马将军。
    而对于另外一个人,倒有这种记载,这个人是庞德。
    《三国志·庞德列传》记载:后亲与(关)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关)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可见,历史上真正拥有白马将军称号的,倒更有可能是庞德。
    而公孙瓒因为这支有名的“白马义从”,也获得了乌桓人的一个称号:白马长史。史载“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
    不仅乌桓人看到公孙瓒就害怕,而且还画了公孙瓒的画像,在军中让军士去射,如果有人射中了公孙瓒的画像,那么众人就齐呼万岁。
    杀不了公孙瓒,就射公孙瓒的画像,看来不仅仅是汉人,少数民族也颇具有阿Q精神,也由此可见公孙瓒已经被乌桓人当作战神一般畏惧。对此,《后汉书》还记述“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公孙瓒是不是白马将军,他的军队的战斗力极其可怕这一点没有疑问。
    既然兵强马壮,在对待乌桓叛.乱这个问题上,公孙瓒自然就想凭武力荡平。
    当然,虽然公孙瓒非常勇猛,和乌桓打了许多年的仗,但是很有可能并没有完全扫灭乌桓的威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虞的安抚政策就显得弥足珍贵。
    可以说,刘虞和公孙瓒一文一武,如果将相和睦,齐心协力对付乌桓和张纯张举叛军,必定能够大功告成。
    可惜,历史不是童话,很多时候,一加一并不一定等于二,相反,还会成为负数。
    刘虞主张以恩信招降叛军,但是公孙瓒想用武力扫平乌桓,于是长官与部将开始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不断激发,最终导致了刘虞的死亡,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仍然回到公元一九一年的正月,刘虞在幽州牧任上拒绝了袁绍拥立他为天子的建议,于是袁绍算计了大半天,仍然回到了原点。
    到了二月份,孙坚的军队转移到梁东,在这个地方,孙坚和董卓的部下大将徐荣也打了一仗,而这一仗的结果,让孙坚很伤心,因为他很罕见的也打了一次败仗。
    这次孙坚不仅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记载:孙坚被徐荣的军队包围,孙坚率几十名骑兵拼死作战才突出重围,但是纵然如此,孙坚还是没有摆脱追兵。
    于是孙坚想了一个李代桃疆的计策,由于孙坚在战场上一直系着一个红色的头巾,非常抢眼,别人一看就知道孙坚在那里,于是他命令他的部将祖茂替他戴着这个红色头巾。这样,徐荣的追兵就都去追杀祖茂,就这样,孙坚从小路成功脱逃。
    这个故事《三国演义》里也有记载,让部下替自己去死,虽然证明孙坚很有谋略,但是显然这人不太够义气。
    祖茂好生生地被孙坚当了一回替死鬼。
    《三国演义》上写祖茂是这样就被董卓大将华雄砍死了,但是《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记载祖茂并没有这样傻。
    他在被追杀地快完蛋的时候,便下了马,把孙坚的红头巾放在乱坟间的一个烧焦的柱子上,他自己却趴在旁边的乱草中间。
    董卓的骑兵看到红头巾,以为是孙坚,便一起围了过来,跑近来一看,却发现只是一个柱子,于是解围而去。
    《吴书》里没说祖茂到底死了没有,但是从以上的记载来看,祖茂很有可能是没死。
    至于祖茂为什么没有甘心代替孙坚去死,我觉得这里其实很值得思索。
    孙坚一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自己活命便让部下替他去死,和曹操的性格也有几分相像。
    但是祖茂也是人,也没有轻易地为孙坚去死,这说明,孙坚的部下也学到了他的狡诈。
    和徐荣的这一战证明,董卓军队的战斗力相当惊人,而徐荣不仅打败了曹操,又打败了江东猛虎孙坚,可谓关东诸候的克星。
    战败之后的孙坚又收整败卒驻扎到阳人这个地方。
    孙坚既然还在,董卓还嫌一个徐荣阵容不够豪华,就又派了两个人来率领五千步兵加骑兵来对付孙坚,一个是东郡太守胡轸,另外一个便是大名鼎鼎的吕布。
    不过和《三国演义》相反的是,此时吕布并不是主将,官职仍然只是骑都尉,这是曹操在平定黄巾起义时就担任过的职位,而胡轸才是这支军队的主将。
    按说现在徐荣也在,又来了一个太守胡轸,还来了飞将军吕布,孙坚肯定没戏唱了。
    但是历史又一次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吕布和胡轸两人闹矛盾,所以这次作战,孙坚居然将胡轸和吕布的军队打得大败而归,也就是在这一仗中,那个著名的都督华雄被孙坚的军队杀掉了,根本没有关羽什么事。
    孙坚的军队终于在与董卓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上风,这也是关东十三路诸候会盟起兵以来,诸侯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按说应该是鼓舞人心,会激励着诸侯军队一鼓作气,将董卓赶出洛阳,驱出长安。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阳谋三国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ccffo/oqksaqq.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