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原刀兵 第62章 权力真空:王允执掌大权

小说:阳谋三国  作者:吴越贱客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阳谋三国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ccffo/oqkscac.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公元192年,董卓死了。
    如果说在何进死的时候,东汉朝廷尚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政令尚能下到地方的话,那么在董卓主事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东汉朝局进一步崩坏,眼看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势力蜂起,董卓势力所能控制的也无非就是长安及周边的一小块地方。
    自从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以来,除了中间的王莽乱政光武中兴,历史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战国时候的乱世。
    董卓在世的时候,虽然他被袁术孙坚一系从洛阳赶回长安,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尚能凭藉骁勇善战的西凉军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持东汉朝廷的权威。
    可以说,在董卓时代,各方诸侯们仍然要顾及东汉朝廷的面子,这也是董卓一纸任命便能让刘表入主荆州,同时公孙度拿着朝廷的任命书就能在辽东横着走的原因。
    就算是关东诸侯起兵反董,打的也是“三公”旗号,而且自加朝廷官衔来证明自己的正义性,说到底,他们是反董卓而不反皇帝,这和传说中关羽的“降汉不降曹”道理基本差不多。
    其中倒是也有一些想抛开汉献帝重起炉灶的,声名显赫如盟主袁绍,想搞个立刘虞的小动作还遭到了无情的惨败。
    而朝廷大佬朱俊以及地方大员陶谦,还想纠集兵马去长安赢回汉献帝,再造大汉河山。
    可是随着董卓一死,东汉朝廷连最后的一块蒙羞布也被扯去,现在,尊贵无比的东汉天子就暴.露在各路军阀强人面前,所以在后董卓时代,军阀们的手段也越来越残酷而不用其极,像原来袁绍可以通过禅让方式拿下韩馥的时代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既然温情的面纱已经被撕破,各路强人们的斗争也越发显得图穷匕现而你死我活。
    这些,就是第二卷“中原逐鹿”开始时的大背景。
    事实上,汉末大乱的这一幕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东汉朝局本来可以不用那么快崩塌到不可收拾之地步,因为在董卓被刺死后,东汉天下一度来迎来了胜利和复兴的曙光,但是这一切,又因为一个人的固执和举措失当而化成了泡影。
    我们先来看一下董卓死后所留下的权力真空由谁来填补了。
    这个也很简单,谁杀死董卓,谁自然就能攫取领导权,在刺杀董卓的过程之中,文的是王允,整个事件由他发起和策划,他是不折不扣的幕后主使。
    武的是吕布,而且吕布也是刺杀吕布的现场执行人。如果没有吕布的“弃暗投明”,王允要杀吕布那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这一文一武就并列站在了东汉帝国的巅峰,成了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大人物。
    《资治通鉴》记载: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王允本来就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在董卓回长安之前还是朝廷的第一执政,现在又录尚书事,可以说全面掌控了东汉朝廷的行政权力,而吕布由于刺董大功,也从中郎将升为正式的将军,而且“假节、仪比三司”,可以说贵重无比。
    虽然表面上看现在是王允和吕布共同主持朝政,但是众所周知,吕布是武人,头脑是比不过老官僚王允的,而且王允的年龄都快能做吕布的爹了,就从尊老爱幼的角度,现在东汉朝廷里真正掌权的,其实只有一个人:王允。
    前文讲过,王允此人在年轻时候就是个刺儿头、愤青,没事就对当时的宦官喊打喊杀的,不仅十九岁时就敢擅杀小黄门赵津,后来黄巾起义时还和大宦官张让过过招,平日里那是看谁都不顺眼,老觉得别人都是笨蛋,直到被张让收拾得差点小命呜呼,搞出三公请命才从鬼门关回来,这才算老实了一点。
    之后便是董卓进京,王允也知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道理,平日里没有少拍董卓的马屁,这才争取到对董卓下手的机会。
    而在奉承董卓的日子里,王允一直生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原来的那个王允也一直被压抑。
    可是董卓一死,王允便觉得大敌已除,以后他再也不用藏着掖着见不得人了。
    以前他觉得何进、袁隗、董卓都是笨蛋,才把东汉江山弄得一团糟,现在,终于轮到他王某人执掌朝廷大权,可以大展手脚了。
    不过很不幸,看别人挑担不觉得沉,真正当这副重担压到王允的肩上时,他才知道,原来老大也不是这么容易当的。
    事实上,王允刚当上老大,他就连栽了几个根头,最少有三个。
    第一个跟头的名字,叫蔡邕。
    这位蔡邕蔡中郎的名气之大就不用多说了,直到南宋时,大诗人陆游还写过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正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让蔡邕更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蔡邕是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那就更有传奇色彩。
    但是蔡邕和很多文人一样,却因为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政治而惨淡收场。
    而对蔡邕来说,他在晚年便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和董卓走得太近,或者直接说,他成了董卓的御用文人。
    如前文所述,蔡邕作为当时文坛领袖,是不想与董卓这样的粗俗武人同流合污的,直到董卓说出“我能族人”这样的恐吓之词,才让蔡邕不得已去做董卓封的官。
    而董卓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对蔡邕又格外重用,达到了“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这样的地步,可以说,蔡邕升官的速度可比坐火箭。
    不仅如此,《后汉书·蔡邕列传》还记载: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在百官宴会上董卓让蔡邕又是弹琴,又是赋诗,可以说出尽了风头。
    既然领导如此重用,那中国古代向来讲究“士为知己者死”,于是蔡邕也就真把自己当成了董卓的人,在诗里多次对董卓进行劝谏,当然,董卓要么就是听不懂,要么就是不愿听,仍然我行我素,但他不听归不听,却仍然非常喜欢蔡邕。
    在这种情况下,蔡邕再一次想到辞官归隐,但是在辞官之前,他找了一个人来商量,这个人是他的堂弟蔡谷。
    蔡邕对蔡谷说,“董卓这个人性格刚硬而喜欢乱来,估计早晚会出事,我想跑去山东,如果路太远了,那我们先跑出长安,怎么样?”
    蔡谷想了想,表示反对,理由是:“哥哥您名声太大了,样子也太帅,每次出行都招来满大街的粉丝,想要逃跑隐居,不是也太难了吗?”
    于是蔡邕也就作罢。
    从蔡邕和蔡谷的对话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1,蔡邕的性格偏于柔弱,遇到大事不大果断,所以董卓一威胁他就来当官了,而想要离开还要找人商量。
    第2,他堂弟蔡谷的理由是扯淡,因为再是名人,逃到山疙瘩里也不一定有粉丝来追,那时狗仔队又不多,那王允、卢植也是大名士,他们怎么就能跑路呢?!
    所以蔡谷反对的理由也无非是现在董卓如此重用蔡邕,他作为蔡邕的弟弟也能捞些好处,而蔡邕之所以听从他弟弟的话,未必就真舍得下荣华富贵。
    在陆游的诗里,所描述的故事其实是后人借了蔡邕的名头所编的一出叫《赵贞女》的戏。
    据了解,《赵贞女》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蔡邕应举,中了状元。之后,他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蔡邕的妻子赵贞女在家独撑门户,赡养公、婆,行孝道。公、婆死后,赵贞女剪发买葬,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但蔡邕不肯相认,而且放马把他的妻子踹死。最后天神震怒,雷打蔡邕。整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虽然这个故事里对蔡邕的描写基本等于科幻,但是也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蔡邕的内心还是有些舍不得富贵的。
    但是公正地说,这无损于蔡邕的形像,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想贫贱,生活有质量一些有品位一些总是好的。
    再说,蔡邕成为董卓的宠臣,也是想多劝劝董卓让他不要做那么多坏事的。
    在我看来,董卓没有将坏事做绝,很大程度上就是有蔡邕在身边。
    比如董卓要杀卢植时,蔡邕挺身相劝,这才使公孙瓒和刘备的师父免于一死;
    在董卓的部下想给董卓加尊号“尚父”时,也是蔡邕劝服董卓放弃此举;
    比如有一次地震了,董卓问蔡邕是什么原因,蔡邕就说是因为董卓太过放肆才导致的,因为在春天祭祀时,董卓乘坐了皇帝才能坐的龙车。于是董卓就换乘皂盖车。
    这些事情有大有小,总之一句话,都是引领着董卓朝良臣忠臣的道路上走。
    如此说来,像王允、郑泰、黄琬这一帮人能先后执掌大权,未必就没有蔡邕在前后帮忙说好话的原因。
    所以在我看来,蔡邕前前后后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没有什么是值得大加指责的。
    当然,王允并不这么以为。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阳谋三国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ccffo/oqkscac.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