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嘴炮大奖赛

小说:胜诉才是正义  作者:空梵踱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胜诉才是正义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fcgf/ffsfkoko.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378
    主持人,非常意外的落到了梅根头上。
    原本她不是不想争取,爱德华也拍胸脯“要多少钱,要找谁,我全力支持……”
    谁都知道,能担纲这种级别的节目,是多大的荣耀。
    现实很骨感,这种政治类节目通常都是老白男们的战场。
    梅根在行内混得久了,对这些门道一清二楚,所以她也就是象征性的交了封申请。
    然后就把这事情抛到脑后。
    结果,电视台高层却发现个问题。
    双方总共六个人,都是男性……
    考虑到爱德华和罗伯特·凯泽都是极具攻击性的打法,而俄国人也很可能采取对攻的策略。
    场面太火爆也容易出事,于是梅根幸运的成为了主持者。
    有她在场面至少不会太过于阳♂刚。
    至于他们的对手,爱德华也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摸清了底细。
    金利卡·波罗维克,是俄国人的最强辩手。
    他的职业显示是记者、剧作家。
    波罗维克聪明机智,相貌英俊,富有魅力。
    同时,在预热采访中他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自己是个犹太人。
    显然这是有备而来。
    美国队这边,当然也有很多编外人员,他们费尽心机的提供各种各样的情报。
    比如所罗门,比如大卫·希尔。
    这是国战,双方都全力以赴。
    从消息来看,波罗维克显然不是他表面上自称的那样简单,大家都怀疑这家伙实际上是个KGB。
    这点从他表面风度翩翩,实际上对其他队友几乎冷酷无情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虽说他是苏联队里最年轻的一个,表面上看起来身份最低,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他在左右一切,他说话的分量极重。
    当然这些照片乃至录像都是在俄国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拍摄的,他们虽然戒备周密,但既然来到了纽约,又怎么可能做到完全严密的防范呢?
    实际上是可以做到,但俄国人也不傻。
    如果真那样,岂不是不打自招的承认,他们背后有kgb。
    所以他们只能尽可能的掩饰,但纽约啊,美国人的心脏,合众国的主场!
    爱德华相信,俄国人虽然住在大使馆里,但只要他们一踏出大使馆的门槛,前后左右上下至少会有两位数的特工盯着他们……
    而对方在意大利的录像,美国人也反复观看。
    从录像中可以清楚的发现波罗维克的打法,他反复强调新闻界的作用,利用西方媒体报道的内容来证明西方rq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对此爱德华准备充分。
    ……
    比赛正式开始
    波罗维克首先发言。
    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谈论美国报纸是怎么连篇累续地刊载失业、犯罪及种族歧视问题。
    坦白说,这些都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很严重。
    但此时此刻显然不能跟着他的节奏走,对此他早有预案。
    等波罗维克做完陈述后。
    爱德华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兴奋的问道:
    “波罗维克先生,你提到你所有的证据都来自于‘阅读美国报纸和杂志’。那么请问,一个普通苏联公民可以到报摊上自由地买一份当日登有批评苏联文章的吗?”
    波罗维克一愣:“我们的报摊上出售各种各样的报纸,只是没有和。买这类报纸太贵了,并且我说了,上面充斥这美国rq的现状,坦白说苏联人民对此没有兴趣。”
    爱德华:“所以,你是承认,苏联人民是看不到和的?”
    波罗维克:“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同样我在纽约也买不到,gcd报纸。”
    爱德华:“我想说,在纽约可能确实无法看到所有的gcd的报纸,或者只有等少数。但这并非合众国的压制所致,其实是因为纽约人对此不敢兴趣,在合众国别的地方,你可以非常轻而易举的买到两位数的此类报刊杂志。”
    波罗维克“不会是阿拉斯加吧……北极熊也许会对这些感兴趣。”
    很高明的幽默,西方习惯用熊或者北极熊来称呼俄国人,而对方似乎也甘之如饴。
    熊和鹰成了双方的象征。
    爱德华“实际上我在纽黑文的时候,每天都经过大学广场,那儿的报摊可是有着全美最齐全的gcd报纸,各国Gcd只要愿意,都可以来美国发行他们报纸。”
    波罗维克眼里闪过一丝慌乱,但他依然沉着,摇头否定。
    于是爱德华当场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一份一份的拿出这些报纸,并且大声念出名字来。
    随后他还假装不小心的抖落出一本英文版的斯d林文集,然后嘲笑的问道:“这玩意我们这儿虽然不多,但倒是也能买到,而莫斯科……”
    梅根见波罗维克脸色发青,明白在这个问题上穷追猛打下去并没有好处,于是赶紧宣布本回合结束。
    下一会回合由爱德华提问:“在这里我想谈谈对赫尔辛基监督小组的逮捕事件。这就好象,面对刊登出所越战报告后,总统尼克松下令把美国民权联盟的全部理事、的全体董事会成员都逮捕一样。”
    波罗维克,“我抗议,这样的类比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爱德华“怎么不一样?刊登了国防部的对越南战争的评估,这是媒体在履行对政府监督的权利,同样这也是义务。而赫尔辛基守望者定期对外发布各种信息,也是在监督政府是否履行国际协议!”
    他冷笑道:“贵国的宪法中可没明确对顶,公民监督政府是违法行为吧?当然如果这么写出来的话,我们会尊重他国内政的!”
    爱德华“同时如果对库达耶夫审判是公平的,特别是,鉴于对他指控的罪行中有美国人参与其事,为什么不允许美国观察员旁听审判?”
    波罗维克被打蒙了。
    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爱德华这次选择的角度实在是刁钻。
    国防部诉是重大事件。
    11967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聘请了36位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委员会,研究美国是如何卷入越南战争的。该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47册的越战秘密报告,报告被国防部列为“最高机密”。
    1971年3月下旬,从其中一名专家手中,得到越战秘密报告中的45册报告。时值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沼,苏兹贝格决定刊登越战秘密报告。
    1971年6月13日,用6个整版推出越战秘密报告,并计划在其后的9天里用相同版面继续刊登,使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政府陷入窘境。
    尼克松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停止发布,但引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拒绝妥协并与美国政府对簿公堂,美国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尼克松政府败诉。
    这件事情背后,当然有两党博弈的因素,但九个大法官直接把尼克松政府怼得没脾气也实属牛叉。
    爱德华的狡猾之处在于,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道德制高点。
    国防部/美国政府诉这个判例作为论据甩出来,等于是非常隐晦的说明了两点问题。
    首先,媒体和公民绝对有权力去监督政府,哪怕在实行这种权力是会构成通常意义上的违法,但不要紧,有联邦最高法院给你做主。
    其次,至少在表面上明确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九个代表司法权老不死联合起来,硬捍庞大的联邦政府,而尼克松的表现也堪称光棍的典范,愿赌服输。
    当然了……实际上尼克松捏着鼻子偷笑都来不及,因为这一系列文件的公布使得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更加高涨,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用民意去压制民主党继续打下去继续扩大战争的念头。
    在这个案子里,尼克松政府其实是最大的赢家,表面上看是丢了面子,国防机密被报纸向全世界刊登出来,政府还没发以泄密者去追究报纸责任,打官司又败诉。
    可撇开这点面子,好处捞足,不但给他赢得了尊重法律的赞许,也为早日从越战泥潭抽身打了掩护,要知道这个时候国内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滞涨苗头,而战争则是财政预算的无底洞,堵上之后,至少财政部长和国务卿会松口气。
    波罗维克当然明白爱德华的策略。
    并且他也知道尼克松从此案中收益极多。
    但这都是没法摆到台面上说的,因为没有十足证据,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堂而皇之的说这些,很容易失去听众的支持,没有人喜欢大言炎炎的阴谋论者。
    于是他开始调转枪口开始申辩,主要是对库达耶夫的“犯罪行为”进行陈述。
    这些都是早就千锤百炼整理出来的材料,其中或许会有漏洞,但很不显眼。
    毕竟库达耶夫的案子完全发生在苏联境内,kgb们一开始干活或许有点毛躁会留下些枝枝蔓蔓的把柄,但不要紧,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正。
    波罗维克是个优秀的演说,滔滔不绝,神态恳切。
    爱德华发现听众开始被他所吸引,以至于梅根看着波罗维克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起来。
    “妈的!糟糕!感觉要绿!”爱德华心知不妙,如果再让波罗维克发挥下去的话,只怕刚才建立起来的优势都将消耗殆尽。
    “咳咳,对不起,请原谅我的盘外招吧……”他叹了口气,右手扶了扶眼镜架,左手抹了抹自己的额头,然后右手掩住嘴巴小心的咳嗽了一声。
    波罗维克不为所动,继续演讲。
    然而现场情况却变了。
    几乎所有人都听到了女性的抽泣声,并且边哭边说“他在撒谎,他完全是在撒谎!”
    要说明一下,为了保证收音效果,不但双方的讲台都布置了麦克风,在前排观众席不远处也有麦克风,以便实现最后的收音效果,而这个女声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
    “这位女士,请你保持安静,否则我只能请你离开”梅根连忙说道
    “他在撒谎,我是库达耶夫的妻子!我为我说的每一个字负责”
    正是维塔!
    场内情绪哗然。
    许多人这才反应过来,波罗维克可是代表着莫斯科的啊。
    在他和维塔之间,善良的人民当然选择相信后者,因为她看上去是多么的美丽,又多么的无助。
    “我抗议!”波罗维克有些气急败坏,他没想到对方竟然给他来这出,果然是狡猾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要说一下”爱德华对着话筒道“维塔女士原本不想来观看辩论的,因为听着自己亲爱的丈夫变成双方打嘴仗的材料,对任何一个妻子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事情。”
    “这与本次辩论无关。主持人”波罗维克开始向梅根求援。
    咳咳,显然他找错了对象。
    梅根不说话,只是示意爱德华继续。
    爱德华,“我就说一分钟。但我建议维塔来,因为我原本以为今天的对手中会有苏联的法律界人士,那么维塔女士可以向他请求帮助。但显然我错了。”
    “好吧”梅根适时插话“我们都很同情你,你是个勇敢的女性。但是请答应我,接下来的时间请保持安静,否则我只能请你离开。同时请你相信我们,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来营救你的丈夫。”
    “抱歉,是我错了……”维塔不再说话。
    被这么一搅合,梅根只能宣布这个议题结束。
    双方进入下一轮。
    依然是波罗维克发言。
    他兴奋的指控美国剥夺本国公民rq的问题,说合众国在这方面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还将约翰尼·哈里斯案拿出来作为例子。
    爱德华冷笑着问他,这是不是阅读美国报纸看来的。
    波罗维克理都不理。
    这个案子发生在臭名昭著的阿拉巴马州监狱。
    虽然联邦政府宣布已经废除奴隶制100多年了,但至少在阿拉巴马这并没得到贯彻。
    当然种植园、白人奴隶主,专门搜捕逃亡黑奴的猎犬已经早已不见踪影,但这儿还残留着昔日的“荣光”。
    这就是州监狱,州监狱有自己的产业-主要是巨大的棉花种植园和甜菜地还有甘蔗地,毫无疑问负责其中劳作的肯定是各式各样的黑人囚犯-说实话,阿拉巴马州在这方有自己的传统,他们用中世界的生产管理方式达到了和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后差不多的劳动效率。
    老实讲,爱德华都想替他们去申请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当然前提是克里斯不打死他。
    这样恶劣的监狱在美国也罕见,当地人都称其为地狱的最南端。
    黑人约翰尼·哈里斯原本有着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直到有一天,他莫名其妙的被警察抓了,警察要求他承认犯下一堆诸如抢劫强奸之类的罪行。
    哈里斯理所当然的拒绝,并且出具了一份名单,上面的人可以证明他在案发时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
    然而上了法庭之后,法官根本没有传唤任何一个证人出场,干净利落的判了他五年有期徒刑,然后就被扔到州监狱里服刑。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致可以推测出哈里斯为啥被捕入狱,因为监狱农场的甘蔗熟了,需要大量人手去收割。
    但收割甘蔗实在太累了,于是囚犯们消极怠工。
    由此迎来了典狱长的震怒,他在亲自殴打了几个带头怠工的家伙后,穿着沾满血迹的衣服走到哈里斯面前,告诉他“你已经是个活死人了”
    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哈里斯和同室的狱友立刻劫持了典狱长。
    此举点燃了其它囚犯的怒火,一场暴乱席卷整个监狱。
    最终典狱长安然无恙,但有一名警卫在暴乱中丧生。
    为此典狱长和监狱方面指控哈里斯是凶手,但哈里斯表示自己根本没有做出过这种事情。
    案子闹得很大,阿拉巴马州总检察长亲自参与了上诉,为此他不惜翻遍了法条,从而找到一条从制定以来只被使用过七次的法律条文,希望这玩意能第八次发挥用处-以确保哈里斯能被送上绞刑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刑期间,约翰尼·哈里斯给自己改了名字,变成约翰尼·伊玛尼·哈里斯,显然他的宗教信仰起了变化。
    虽然阿拉巴马州一心要置哈里斯于死地,但终究时代已经变了。
    在传媒发达的当代,哈里斯的案情牵动了所有的富有正义与良知的美国人,他们纷纷站到民权份子一边,抗议阿拉巴马州的倒行逆施。
    对此案,爱德华非常了解,很简单,克里斯是哈里斯律师团的成员之一,他发誓一定要把案子翻过来,否则对不起全美国的黑人。
    爱德华虽然忙得要死,可依然抽出时间给黑大个出谋划策:既然阿拉巴马州不讲武德,那么民权联盟也没必要客气,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把案子的管辖权从州里夺过来,之后不管是联邦巡回法庭甚至是最高法院,都不会让那群种族主义者如愿以偿的。
    并且他还提供了大量的判列和法律条文来支撑这个缺德套路。
    眼看对手试图以此为突破口来打击爱德华。
    他也只能呵呵……
    对付这种指控太简单了。
    躺平大法就行!
    随即爱德华非常爽快的当众承认,合众国也有侵犯rq的时候。
    并且坦诚哈里斯案让人非常头痛,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了许多顽固的不可理喻的问题,要想打通这些种族歧视者的脑袋,最好的工具还是ar15步枪,手枪都不行,因为他们的脑子都是花岗岩。
    爱德华的坦诚显然出乎波罗维克的预料之外。
    他以为爱德华肯定要强行辩护一番。
    殊不知,这一刻,美国的体制优势起到了胜负手的作用,批评自家政府在美国从来不会被看做叛国叛党,反而是爱国的表现,尤其是作为一个纽约人去把阿拉巴马拉出来批判一番弄个大新闻,那就是妥妥的全国偶像做派啊!
    “实际上,我还参与了给哈里斯辩护的工作,因为我最好的朋友克里斯的缘故,我们曾经一起携手处理过很多麻烦事情,我向来赞赏他的坚韧与勇敢。他是阿拉巴马州人,他发誓要改变他家乡的野蛮,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站在他身边!”
    “同时我建议苏美两国律师和记者共同努力在两国改善侵犯人权的状况。”爱德华总结道“请问波罗维克先生,你赞同这个观点嘛。”
    咳咳,对方当然只能赞同。
    波罗维克点点头:“我同意。但我得说,各自改善自己国家的rq状况,而不是以此为借口来干涉他国内政。”
    “当然”爱德华接过话茬“我能问问波罗维克先生为改善苏联的rq状况做过点什么嘛?”
    波罗维克一时语塞。
    “你应该给少先队做过报告,带领过gqt去红场扫墓,没准也是星期六义务劳动的积极分子。当然这些说是rq事业,也说得过去。”爱德华冷冷的讥讽。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是的,我给谢尔顿辩护过,因为他和我一个社区长大的,同时我的责任是保证每个合众国公民都能够享有宪法赋予其的权利,只要法庭判决没有下来之前!”
    “你可以说我给kb份子辩护,但事实是,我这里有好几分民调,在谢尔顿被开释后,美国境内的犹太人运动尤其是暴力活动数量急剧降低,这说明什么?说明人民永远是聪明的,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政府才是真心的爱护他们保护他们。”
    “另外,贵国有这种委托独立的第三方的民意调查么?gqt突击队在礼拜天集体活动前集体宣誓或者集体谴责什么的不算在此列……”
    爱德华说话越来越刻薄。
    穿越以来处处受限制,丝毫没有享受到一丝龙傲天的霸气,相反走一步算三步,战战兢兢,生怕无意中得罪了幕后强力人士,对手随便一根手指过来,自己就得万劫不复。
    也不知道为啥,这紧张的时候,这些念头不停的浮现在他脑海里,导致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气,嘴巴里也就更加缺德起来。
    同时他也在纳闷,老毛子这是到低是吃错什么药了?
    和美国公开辩论谁家rq更好?
    也不是说不能辩论,但起码你现在合众国境内扶持几个人权组织再说啊……
    好歹那么多民权团体呢,扶持几个,然后以此为抓手嘛……
    然而,实际上根据他的观察,俄国人应该是这么做的,但结果是和没做一回事。
    这是美国这潭脏水本身巨大的魔力,在本国的肮脏程度面前,境外势力的干涉倒是显得过于温良恭俭让。
    实际上合众国对于内部的放纵-也就是所谓的打疫苗策略是成功的,联邦政府把“不准武装割据”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下限,这看起来会靡费巨大的资金。
    可发达的工商业足以弥补损失,优点是让对手非常难受,在自由方面哪怕是俄国人也得捏着鼻子承认美国的优秀-当然也有专门名词“*******”,所以俄国人只能吹自己民主-当然这也是笑话。
    同时这种近乎绝对的自由,极大的提高了境外势力干涉的成本。
    境外势力要进来玩花活,所依仗的无非是两样,提供金钱和煽动不满。
    这两样对于美国的持不同政见者来说都从来不是问题,哪怕罗克韦尔曾经落魄到让手下吃猫粮度日,但最后还是获得大量低智商人群的捐款-这个时期的美国人民太有钱,爱德华甚至怀疑很多人是抱着看马戏应该付门票的心态才给罗克韦尔开小额支票的。
    至于发泄不满……行吧,看看纽黑文大草坪就知道。
    所以,联邦政府的做法等于是直接无限拉高了本国抗议者的阈值,让他们觉得境外势力提供的援助简直是小儿科。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合众国这些货都是从饭岛爱看到葵司的LSP,而境外势力能提供的无非是这种打擦边球的玩意,正经lsp怎么会把后者放在眼里?
    有时候会抱着猎奇心态看看,看完后无非撇撇嘴,然后继续往自己硬盘里塞蓝光原盘……
    爱德华吃准了这条,占据住了绝对道德优势后开始对波罗维克进行狂轰滥炸。
    罗伯特·凯泽和神父也没闲着,不失送上各种助攻,场面华丽而流畅。
    爱德华在杀疯了的同时,内心也嘀咕“尼玛这战斗力也就那样,为啥意大利人之前就输了呢?”
    ……
    梅根看出情况不妙,连忙开始拉架,这次不是拉偏架,或者说是帮着俄国人。
    她太了解爱德华了,这货一旦进入状态后,会显出律师的原型,开始质证对方,那样俄国人就有了退场抗议的理由了!
    ……
    辩论最终还是在相对融洽的气氛里结束。
    之所以说相对融洽是因为美国队的躺平战术实在太过牛叉,哪怕是波罗维克都没办法。
    双方反复出现如下名场面:
    俄国人:“你们国家在歧视黑人!”
    美国人:“对,你说的不错,我承认!并且你们倒是没有这种歧视,因为你们国家没黑人,所以要不我们送500万黑人过来?”
    俄国人:“……”
    ……
    俄国人:“你们国家压制女权运动”
    美国人:“对!你说的不错!我承认!要不我们送50万女拳过来?只要她们愿意!”
    俄国人:“……”
    ……
    俄国人:“你们国家歧视劳动人民!”
    美国人:“对!你说的不错!我承认!要不要我们送1000w熟练的产业工人过来,只要你们能支付同等工资。”
    俄国人“……”
    ……
    俄国人:“你们迫害犹太人!”
    美国人:“对!……不对,这个真没有!”
    俄国人:“抱歉,我说错了,重来”
    ……
    总之这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
    虽然梅根宣布比赛结果是打平。
    但到了后来场面几乎是陷入一边倒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爱德华利用电视-这个时代入侵力最强的大众传播媒介把库达耶夫案带到美国的千家万户。
    也让欧洲普通人对此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库达耶夫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符号。
    这个姓的重要性直追萨哈罗夫与索尔仁尼琴。
    爱德华在库达耶夫上的策略实现了,他把这个案子从单纯的苏联内政变成了引发国际关注的热点事件,由此给苏联政府施加巨大的外交和道德压力,迫使他们在之后的审判中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
    ……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胜诉才是正义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fcgf/ffsfkoko.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