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清朝是怎么来的?……(求订阅)

小说: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天下第一白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ffsk/fgaifafk.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呃,被枪打死了?”
    “凡哥,这这这……”
    “这剧本怎么感觉不对?”
    此前陈凡讲国术的时候,那可是震得众人懵逼。
    什么武道,什么炼筋炼骨炼骨,甚至是炼脏。
    正待大家以为,陈凡再讲国术的时候,那应该是国术高手大展神威的时候。
    可没想到。
    堂堂一代宗师的程廷华,竟然被洋枪给打死了。
    “凡哥,国术不是强国强种的术法吗?”
    “是的。”
    “可现在程廷华死了,是不是证明,国术救不了中华?”
    “这么说有一些片面,但有的时候也可以这么说。”
    陈凡长叹一口气。
    前世一众小说当中虽然写得精彩,但是,有的时候,国术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他们最多只能在局部的时候,当一回英雄。
    可是。
    英雄再厉害,他也有可能成为烈士。
    “凡哥,还有一点,刚才您说各列强指的是哪些?”
    “具体这里面的列强,指的是鹰国,米国,法兰西,俄国,日国,意国……等等,这一些国家,合称为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我草。”
    众人内心再一震。
    甚至陈凡都不需要说什么,一说八国联军,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还要说吗?
    那肯定是八个国家联合起来攻击中华。
    一众粉丝几乎有一些不敢相信:“凡哥,怎么会这样?”
    “是啊,怎么会这样。”
    陈凡摇摇头。
    比之一众粉丝,陈凡更能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悲剧。
    只是。
    造成100多年前悲剧的,并不是当时的原因。
    这一切,还得从清朝的建立开始说起。
    ……
    想罢。
    陈凡却是说道:“此前我讲过唐朝,讲过宋朝,讲过汉朝,讲过春秋战国,不过明朝我没有怎么讲。至于没讲,主要是大家对于明朝比较熟悉,我讲不讲也无所谓。不过,在这里,我却想说。在我脑海里的世界,明朝并没有走上君主立宪制,而是在农民起义当中就此灭亡。”
    这个说法让大家一下子议论纷纷。
    “凡哥,不对啊,明朝末期虽然实力下降了不少,但怎么会灭亡呢?”
    “对啊,农民起义就算是有,也能镇压得住,按理应该与我们一样,走向君主立宪制才对。”
    “凡哥,能继续再讲讲吗?”
    关于唐朝,宋朝,汉朝,春秋战国可能不少人都不是特别清楚。
    可是对于明朝。
    因为时间上离现在稍稍近了,有关的一些史料也不少。
    所以众人对于历史最为了解的朝代,那就是明朝。
    可也正是越为的了解,众人才对于陈凡所说的明朝灭亡感到迷惑。
    “可能我说的与现在历史当中的明朝有一些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一句话,如果有一只蝴蝶在太平洋扇动了一下翅膀,它有可能会引起美洲大陆发生飓风,这说的是蝴蝶效应。我觉得,历史的走向往往很多时候,如果某一些地方发生了一些改变,他可能就会改变。”
    研究了这么久历史。
    陈凡对于历史的走向也稍稍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
    历史的走向绝对不是一尘不变的。
    哪怕有的时候你强大到无可匹敌,但某一件事出现了问题,他都有可能引起全盘崩溃。
    正如秦国统一六国一样。
    虽然当时秦国已经拥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但如果当时的秦国出现一两个昏君,那历史的走向可能就得改变了。甚至,不需要出现一两个昏君,哪怕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当然,具体的因素也有几方面。首先,农民起义对于明朝的打击非常大。第二个,那就是除了内部农民起义之外,外部清军也是巨大的威胁。”
    “陈凡老师,清军是哪里来的?”
    众人自然不知道清军是什么。
    对此。
    陈凡解释说道:“清军是首领努尔哈赤建立起来的后金政权,简单一点说,就是金国女真的后代。”
    当然。
    这里面比较复杂。
    清朝并不完全是金国女真的后代,他只能说是金国女真的一个分支。
    但总体来说,清朝还是与金国有很大的关系。
    “哦,原来是金国后代。”
    陈凡这一解释,众人这才算明白。
    “那啥,金国不是被宋朝灭了吗,怎么还有后代?”
    “哥,这个就不要陈凡老师来回答了,我帮你回答。金国虽然被宋朝给灭了,但宋朝灭的是金国皇氏,还有很多金国的一系列女真部落存活了下来。甚至,哪怕就是金国皇氏,也不是所有都被灭了。他们总有一些后代,还有一些较强的势力逃了出去。”
    “哦哦,我历史小白,不要见怪。”
    评论区讨论的沸沸扬扬。
    虽然不少人对于历史没有太多研究,但在众人不时聊着,一时对于历史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这上面是两个原因,还有第三个原因。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当时明朝出现了极大的灾荒。先是水灾,接着是旱灾,后面又发生鼠疫,粮食大面积的减产,一下子整个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空前下降。”
    当然。
    另外还有明朝内部贪官横行……等等。
    这些陈凡就不一一做介绍了。
    但不说这一些。
    光有这三条原因,就足够明朝灭亡了。
    “所以,明朝是被清军打败,最终有了清朝?”
    一番讲解。
    众人也算是大概的明白了清朝这个朝代是怎么来的。
    不过陈凡还是摇了摇头:“不是。刚才已经说了,明朝不是被清朝打败的,他是被农民起义军打败的。”
    “那清朝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当时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派兵进攻京都,明朝皇帝崇祯下领各地方将军上京勤王。随即崇祯加封大将吴王桂为西平伯,命吴三桂火速入军。只是,吴三桂还没有赶到京城,就听到崇祯自溢的消息。面对着崇祯自杀,一下子吴三桂失去了倚靠,不知道是继续进京剿灭起义军,还是退兵。”
    “而此时,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与清军摄政王多尔衮多次劝降吴三桂。原本,吴三桂是想投降李自成的。可后来却听到她非常宠爱的一位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抓走了。随即,吴三桂便与李自成议和,假装归顺。面对着吴三桂的归降,李自成无比喜悦。于是派大军前往山海关,准备接收吴三桂归顺。
    “可是,李自成却没想到。吴三桂一边向自己投降,又一边致书多尔衮。最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当李自成来到山海关时,才发现上了吴三桂的当。最终,李自成不敌吴三桂与清军联手,惨败而归。再后来,李自成连接被清军打败,一路逃跑,不小心却是被当地民兵武装杀死。”
    陈凡大致说了一下清兵入关的背景。
    虽然陈凡说得简单。
    可是。
    在这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吴三桂,却是瞬间被人记住了。
    记住不是这家伙武功盖世。
    也不是因为他忠君爱国。
    记住的。
    则是这家伙实乃卖国求荣。
    “我去,吴三桂这个大汉奸。”
    “难怪明朝会亡,如果不是这家伙,清兵也不可能入关。”
    “是的,明朝虽然一位皇帝死了,但如果吴三桂不当汉奸,明朝还有机会。”
    “可恨……”
    ……
    自古人们对于汉奸也是无比痛恨的。
    吴三桂,可以说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了。
    当然。
    从历史学者的角度来分析,陈凡认为,吴三桂此前是不想当汉奸的。
    他在崇祯死去之后,只想自保。
    可是。
    面对着李自成,他又知道。
    就算是自己归顺李自成,可能也将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
    至于联系清军。
    他当时也不想让清军入关。
    当时他只想让多尔衮帮助自己打败李自成。
    可多尔衮哪是平凡之辈。
    在看到吴三桂这样的状态之下,虽然收到了吴三桂的信,但多尔衮却并不第一时间出兵帮助吴三桂。
    而是等吴三桂接连被李自成打败之后,多尔衮这才出来。
    并且。
    在后面还用了各种后段,逼迫吴三桂向多尔衮投降。
    一方面是李自成,另一方面是清军多尔衮。
    随即。
    吴三桂完全投降了多尔衮,引清兵入关。
    当然。
    上面说了这么多,道理自然能说得通。
    说漂亮一点的话,那就是吴三桂为了自保,于是投降了清兵。
    可是。
    如果所有的大将都这样想,那整个国家都没有了。
    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不想着如何保家卫国,而想着自己,然后就将国家给卖了。
    哪怕再怎么道理说得通,说他汉奸,他就是汉奸。
    再怎么多人为吴三桂辩解,都不可能给他翻案。
    如果不是他引清兵入关,又哪里有清朝什么事?
    事实上。
    当时的清兵根本就无法对付得了明朝部队。
    ……
    不过。
    陈凡今天不是讨论吴三桂的,他继续说道:“崇祯皇帝自溢之后,一众大臣拥护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只是,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仍没有结束。除了李自成遗留下来的部队之外,还有张献忠等一众农民起义将军。当然,还有已然入关的清军。面对着双面夹击,南明政权抵档不住。甚至,一系列原来的明朝将领也纷纷投降。”
    “虽然在后期,南明政权与张献忠余部达成协议,共抗清军。但由于各个不同派系官兵有着重重矛盾,并不能团结在一起,再加上原来投降的吴三桂一众势力的帮助之下,清兵最终入主中华,建立又一个政权,清朝。”
    这也是中华历史当中最后一个朝代。
    而这个朝代。
    竟然不是汉人建立的。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ffsk/fgaifafk.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