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第六章梦的工作(65)

小说:梦的解析(全本)  作者:[奥]弗洛伊德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梦的解析(全本)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qmq/ifooqos.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对于经过正常思维协助后梦的最终形式,如果要给它找个参照物,那么扉页上那些长期吸引读者的像谜一样的名就是对照的最优之选了。这些名的目的是使读者的相信一个句子——考虑对照,句子是最粗俗的方——是句拉丁文名,将此话中单词中的字母重新排列,新的句子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两个真正的拉丁文字或者拉丁文的缩写。铭文中一些地方好像漏了字母或留有空白的地方误导我们,使我们无法辨认被分离的字母的意义。若我们不想受骗,就必须放弃寻找那些看起来符合名的因素,将注意力从表面结构转到字母本身上,重新组成自己的母语。
    关于润饰作用和清醒时刻的思维在作用方式上的雷同,狄拉克罗伊克斯的说法是:“这一解释功能并不是梦独有的,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感觉材料所做的逻辑协助工作亦是如此。”此评论非常清晰。托波沃尔斯卡的意见与之相同:“心灵渴望对这些不连贯的幻想加以逻辑上的协调,正如白天时对感觉的协调一样,它通过想象联结起所有这些分开的意向,并填补了它们之间的间隙。”
    一些作者认为,在梦中,这种整理与解释的程序就已经开始了,并延续到了醒后。保尔汉说:“在我看来,梦在记忆中被极大程度地扭曲了……想象具有系统化趋势,在睡眠中产生的系统化,极有可能在睡前就已经完成了。因此,思维的真正速度可能会在清醒后的想象改善下得到明显的提速。”
    因此,这个所谓的第四种因素——润饰作用就不可避免地被夸大了重要性,甚至导致有人认为,所有的梦都是由润饰作用创造出来的。戈布洛特和傅科的观点是,梦的形成工作是在睡醒的那一刻产生的。因为他们都认为,清醒时刻的思维能够将睡眠时所形成的思想制造成梦。
    关于润饰作用的相关探讨,使我必须接着更进一步地考察梦工作的另一个因素。这个因素是赫伯特·西尔伯勒近年细心研究的对象,并且还进行了一些阐述。上文提及,在极度疲倦的状态下,西尔伯勒强迫自己进行理智活动,因为如此,他现了将思维转变为意向的活动的过程。那个时刻,他所展开的思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图像,而通常况下,这种图像代表了抽象思维。不过此时,在这些实验中所产生的看似可以当成梦的元素的图像,其内容有时并非在从事理智活动,而是和疲倦本身以及工作中的困扰和不愉快有关。也可以说,它表现的是主体的主观况及其机能状态,而非主体本身。西尔伯勒经常称这种况为“机能现象”,以与所谓物质现象对比。
    例如:“某天下午我躺在沙上,感觉非常疲乏,但却强迫自己对一个哲学问题进行思考。我想比较一下,康德与叔本华两人的时间观点。因为太累的缘故,我无法在同一时间思考他们两人的论证。因此,也就不能展开比较。在尝试了几次后,我生生地将康德的理论记住,希望将其应用到叔本华的论述中,因此,我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叔本华的观点上,然而却又怎么也记不起康德的论述。突然间,藏匿在脑海某处的康德的观点以一种具体且可变的图像形式出现在我面前,像梦境般。我正向一位极不温和的秘书询问某些消息,他当时趴伏在办公桌上工作,并不太愿意因我的追问而中止正在做的事。他半直起腰来,愤怒且赌气地瞪了我一眼。
    西尔伯勒还提供了下面几个在睡眠与醒来之间往返的梦例。
    “例二——环境条件:清晨时分,当我处在某种程度的睡眠(一种朦胧状态)中时,记起了前一天所做的梦,并想要延续做下去,我感到愈来愈接近清醒意识,但我却自内心地想留在那种朦胧状态中。
    “梦境:我正在过一条河,一只脚已经伸入水中,但又快速地收了回来,想要继续待在河的这一边。”
    “例六——环境条件:同例四(他想要在床上多躺会儿,但不想睡得太深)我想再多躺一会儿。
    “梦境:我和某人正在挥手道别,并和他约定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梦的解析(全本)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qmq/ifooqos.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