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北伐曹魏,而不讨伐东吴呢?

小说: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作者:风子何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qofg/fkgmcsic.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诸葛亮,字孔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自出山辅佐刘备以来,一直鞠躬尽瘁,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弱小的蜀汉,堪称我国历史上忠臣的典范。
    然而,因为数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也备受争议,许多人甚至认为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远不如同时期的其他谋士,甚至还有人说,诸葛亮的谋略都不如魏延。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质疑,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所以,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数次北伐,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因此,很多人才会站出来否定诸葛亮。
    然而,并非如此,其实,自从失去荆州,夷陵之败后“北伐曹魏,匡扶汉室”的政治目标就已经很难实现了,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既然这样,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曹魏呢?今天我就来聊一聊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征讨强大的魏国。
    第一、不伐魏,蜀必亡
    这一点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就国力而言,曹魏占据整个中原,不论是经济还是人口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据相关统计,曹魏当时只人口方面就是蜀国的四倍还要多,常备军队多达六十万。而蜀中地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蜀汉选择和平发展,不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过强大的曹魏,差距只会越来越明显。
    也就是说,曹魏只会越来越强大,蜀汉永远也无法赶超,最终只会被曹魏吞并。这是诸葛亮不愿接受的,所以他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出击。
    也可以说是以战止战。
    第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口号,也是刘备的遗愿。但诸葛亮并不糊涂,他很清楚这个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所以诸葛亮数次北伐的目标其实并不是洛阳、许昌等中原地区,而是甘肃、关中一带。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西出祁山,进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目的是为了占据凉州,以此来跳出四川盆地,夺取西北产马地区,建立骑兵来弥补蜀汉一直靠步兵,骑兵弱的劣势。而且,西北地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可以对曹魏形成威慑。
    说到这里,想必会有人提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倒不是诸葛亮胆小怕事,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进攻中原的战略部署。而且,子午谷两边是悬崖峭壁,道路狭窄,崎岖难行,车马不能通行,曹魏只需要在那里部署很少的兵力足以挡住去路。
    就算是魏延率五千人马成功到达了长安,也必将陷入曹魏的包围,要知道,你魏延聪明,曹魏的将领也都不是傻子,你能想到的事情,难道他们想不到吗?待洛阳、兖州等地的援军一到,魏延这点兵力还不被包了饺子?
    而且,当时蜀汉缺乏人才,尤其是能带兵打仗的将领,这时候如果再失去了魏延,对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三、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攻取益州靠的是跟随他多年的将领张飞、赵云等人,这些都属于荆州集团,夺取益州后,大权也都被这些人控制着,这就引起了益州本土势力的不满。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又遇到了孟达等人的叛乱,严重削弱了蜀汉国力。
    随着刘备、关羽、张飞、黄忠等人相继去世,到诸葛亮辅佐刘禅时,荆州集团的势力已经很弱了,而益州本土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双方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尖锐了,可是单凭铁腕手段镇压又不行,那样会引起国内大乱。
    所以,诸葛亮只能通过北伐来转移内部矛盾,也只有这样蜀国上下才能一直对外。同时,取得了成绩也可以鼓舞蜀汉军民士气。然而,即便如此,益州士族代表李严还曾在北伐时给诸葛亮捣乱,延误粮草运输。
    第四、培养蜀汉年轻人才
    经过樊城之战、夷陵之战,蜀汉不但失去了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还损失了大量的人才,使得蜀汉内部青黄不接。
    再到诸葛亮屯兵汉中期间,又有大批将领相继去世,这时候的蜀汉人才已经极度匮乏,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到北伐的原因时说道: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在诸葛亮屯兵汉中那几年,蜀汉建立所依靠的元勋故将病故千余人,再过几年将损失三分之二。这样下去蜀汉政权迟早要落到益州本土势力手中。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诸葛亮只有通过不断的北伐来发掘人才,重用以姜维为代表的外地势力。
    这些人在蜀国没有依靠,只能依附在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这里,一起对抗益州本土势力。所以,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国的大权一直都没有被益州本土势力夺走。
    那么,为什么蜀汉的大权不能落入益州本土势力手中呢?
    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最后一个原因。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向刘禅递交了一份表奏,也就是《出师表》,又叫《前出师表》,开头是这样写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混迹于迪厅,因调戏美女被东吴陆逊胖揍,遂崩于白帝城...额...好像拿错了,重来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句话就不翻译了,大概意思就是现在蜀汉国力薄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
    我们都知道蜀汉当时虽然弱小,但真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吗?显然还没有。既然没有,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事情还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起,刘备伐吴之前,蜀汉已经失去了荆州这块根据地,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跨有荆益,再图中原”的战略方针已经无法实施了。
    在刘备去世后,蜀汉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外部的敌国,而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托孤的大臣并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个顾命大臣,还有一个李严呢。在这两个人中,诸葛亮代表的是荆州集团,李严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势力。刘备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各方势力。
    可是李严这个家伙并不是什么好鸟,他不仅想搞内部分裂,还曾鼓动诸葛亮像曹操一样进爵称王,加九锡,但诸葛亮没上这个当。
    再有就是比如226年,诸葛亮在汉中时,准备发兵伐魏,就想要调动李严率兵镇守汉中,李严不但推脱不去,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为巴州,由他来担任巴州刺史,再次被诸葛亮拒绝。
    当诸葛亮察觉到李严想要分裂蜀汉的苗头后,则号召君臣应当“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用意也是为了蜀汉上下一致对外,这样才能让蜀汉内部暂时放下彼此的矛盾。
    不过李严并没有放弃折腾,但诸葛亮棋高一着,最后李严因督办粮草不力等事情被诸葛亮弹劾,李严被废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李严虽然倒下了,可是益州本土势力还在。刘禅时期的蜀汉,尽管诸葛亮通过扶持荆州派来打压强大的益州派来维系这蜀汉政权的平衡。但荆州集团毕竟是外来势力,强龙难压地头蛇。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赵云等刘备嫡系将领相继去世,一直被打压的益州本土势力很快崛起,并掌握了蜀汉大权。诸葛亮死后,掌权的益州本土势力,在面对邓艾大军时,果断选择了投降。
    讲到这里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年刘备率兵进军益州时,主张投降的就是这帮人,到了曹魏攻打蜀汉时,主张投降的还是这帮本土势力。
    所以,诸葛亮强调的“益州疲弊”,表面上是说益州的农业生产、人口等实力薄弱,实际上也在强调益州本土势力这帮人只想安安稳稳的过他们的小日子,心中全无家国天下,更没有称霸一方的雄心壮志。
    面对益州疲弊,诸葛亮的应对措施就是坚持北伐曹魏,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和国民的注意。也是希望以外部战争来化解内部危机。而且,就算北伐失败了,大家也可以同仇敌忾,更加仇恨魏国。成功了则一起打“土豪”分田地,怎么算都不亏。
    回到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明知道北伐曹魏不能成功,为什么不去征讨相对弱小的东吴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时期实力分布:
    曹魏占据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雍州、凉州等十州之地,辽东地区也臣服已久。而且,当时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曹魏在此经营已久,经济发展迅速。
    到236年,曹魏总人口达到了约440人之多,拥有数十万大军,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
    东吴占据扬州大部、荆州、交州以及广州地区,面积广阔,但当时南方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属于蛮夷之地。
    236年,东吴总人口大概是240万左右,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拥有近二十万大军。
    蜀汉拥有益州、汉中以及西南广大地区,但汉中之战后,曹操几乎迁走了汉中所有百姓,只留给刘备一座空城,很难发展起来。
    236年,蜀汉总人口大概只有一百万人,拥有军队十万多些。
    从这些数据来看,曹魏无疑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其次是东吴,最后才是蜀汉。从人口来看,蜀汉的地盘是最小的,人口也是三国中最少的,甚至还比不上曹魏的两个州。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发展方面也远不如其他两国。既然蜀汉是三国政权中最弱的,那诸葛亮为什么没选择征讨东吴呢?
    首先,如果蜀汉和东吴先打起来,那么强大的曹魏会坐视不管吗?要知道老曹家可是一心想要完成天下统一的,这么好的机会他会放过吗?肯定不会啊!估计诸葛亮这边刚和东吴接上火,曹魏大军就已经杀入蜀地了,到那时候,蜀汉腹背受敌,诸葛亮又被东吴牵制,蜀汉危矣啊!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一点他不可能想不到。
    其次,当时忌惮曹魏的不止有蜀汉,还有东吴,诸葛亮怕曹魏趁虚而入攻打蜀汉,孙权也同样害怕曹魏趁机攻打自己。
    所以刘备死后,当诸葛亮再次提出要和东吴结盟时,孙权立马就答应了,两国之间从此也再没有发生冲突。
    最后,从战略出发,诸葛亮一直所秉承的战略方针就是东结孙权,北据曹操,这是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已经为刘备规划好的。以当时三方局势来看,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三足鼎立的态势。
    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强大的曹魏就会趁机发起战争,各个击破最终统一三国。
    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司马昭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消灭了蜀国,蜀国灭亡后的十七年,东吴也就亡了。
    也就是说,东吴和蜀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双方只有相互协同,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才能长久生存。一旦双方先打起来,那结果就只有被曹魏吞并了。这一点聪明的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gqofg/fkgmcsic.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