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荀氏四杰】荀攸出手

小说:神话三国之人皇路  作者:生煎小馒头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神话三国之人皇路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icoog/fmgqgcqf.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当许攸说出董卓两字,此言一出,在座多人却是纷纷脸上或是皱眉,或是露出凝重不悦之意。
    因为董卓虽然是大汉名将,但是素来以跋扈闻名。
    而且手下更是有不少野蛮的羌人,众人都是知道的。
    许攸的这话一出,如一颗石子丢进了湖面之上,
    当然立刻有人起身反对,
    一个眼眶深陷,气质沉稳,身穿青色深衣,中年文士模样的男子立刻起身。
    他说道:“董卓虽然兵力强横,善于征战,但粗暴残忍,之前就一直有骄横跋扈之态,我看他有无穷野心。
    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将会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会危害朝廷。
    大将军乃外戚,本有辅政大权,应当坚持由自已决断,诛除有罪的人。
    不适合以董卓作为援助。而且董卓此人不受控制,一旦事情拖久了就会生变,窦武的事是前车之鉴。”
    还有一人几乎同时起身,此人面容白皙,身姿挺拔,须发已经发白,看起来年纪不小,但是身上难以掩盖一股强横浩然之气,
    他在听到了董卓两字,立刻眉头紧皱,
    他不悦地说道:“前番朝廷让董卓将兵权交给皇甫义真,此人屡次逆诏不受,董卓这人强横残忍兼且贪得无厌,
    要将把他召进京城,必然会危害朝廷大局。
    此人的飞熊军乃是天下顶级骑兵,历经百战,难以压制。
    大将军,这董卓董仲颖,我看是将来变乱之源,绝对不能让他入到洛阳城附近,洛中乃是天下核心,绝对不能让他上洛。”
    说话的两人分别为御史台的侍御史郑泰和尚书台的尚书卢植,
    显然,在何进的麾下,还是有不少人,忌惮于董卓麾下飞熊军的强悍,还有难以控制的。
    听到两人反对,又是一人站出来说道:“我看卢公和郑公有些多虑了吧,董卓虽骄横,但如今确可以依靠为我们的助力,
    现如今大将军龙行虎步,荡平诸敌,可谓纵横捭阖之间掌控洛中大局,麾下有西园军,又有羽林卫,虎贲卫这般天下雄兵,远非一般人所能对抗,
    董仲颖号称边地宿将,又能如何?我看就凭大将军这些兵马足以控制住董卓,
    就算是董卓入洛,面对羽林卫,虎贲卫这般天下雄兵,他麾下区区数十万飞熊军又是能够翻起来多少的风浪呢,何必如此担忧呢?
    董卓骄横,倒是正可以利用他这一特点逼迫北宫太后!
    董卓一入洛阳城附近,太后必然震恐,等到诛灭宦官,一道诏书便可将他打发去边地便是了。”
    说话的这人一双凤眼,嘴皮略厚,模样不算出众。
    但目中有些狡黠之光,显然智计不俗。
    且他说话的语速颇为迅速。
    从他说的话也可以看出。这一个人和许攸一样是劝说何进让董卓入京的。
    显然这人乃是和许攸是一个派系的。
    日后袁绍重要谋士之一的逢纪逢元图了。
    郭图和逢纪齐名,逢纪是日后袁绍的左膀右臂一般的人物。
    袁绍帐下地位最高的几个谋士之一,之前许攸出来要让董卓入京。
    现在逢纪又跳了出来,显然他们两人背后究竟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显然,两人的背后,都是袁绍,或者说是汝南袁氏在推动。
    听到这人的话语,却是立刻着了急,赶忙说道:“此人一派胡言,大将军,万不要听信此人的花言巧语,
    董卓的浪子野心已经显露,且他飞熊军是百战名师,绝对不能放他入京,不然将来必然成为大患。”
    凤眼厚唇的男子逢纪当即露出不屑之色说道:“据我所知,董卓虽然抗诏,但是此前已经将大部分兵马交给了皇甫将军。
    董卓不过数万人马,如何能够成为大患,光是西园军便有数百万悍将锐卒,又哪里是区区董卓可比的。
    何况大将军英明神姿,龙行洛中,只手之间便杀了蹇硕,董重等跳梁小丑,已尽掌兵权,控制洛中大局,难道还怕这小小的董卓不成?
    我观郑公莫非是看不起大将军不成,是觉得大将军还不如这边地莽夫董卓?”
    郑泰论起口才来不过一般,争论不过许攸,
    郑泰心中着急,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这位侍御史郑泰只能对着坐在主座,一直以来只是观望而沉默不语的何进行了一个大礼。
    他无奈说道:“大将军,反正绝对不能征召董卓入京啊,若是董卓入京,必然会生出事端,成为大祸的根源!
    若是大将军征召董卓入京,泰别无他法,只有辞官劝谏。”
    以辞官来劝谏,已经算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劝说方式了。
    显然,侍御史郑泰也看出来的董卓若是入京,会酿成大祸。
    主座上面坐着的何进虽然看着两人的争论,依旧是并不说话,只是冷眼旁观而已。
    见此情景,终于此前没开口过的一青年男子起身,
    他对着行了一个礼便缓缓说道:“逢君所言差矣,你说大将军能够制住董卓想法简单。
    众人皆知,董卓董仲颖之所以能够横行凉并,靠着是有天下骁锐之称的飞熊军,
    据我所知,飞熊军百战羌氐,大战黄巾,可谓是身经百战的强军,虽然看上去不过数万人马,但是实际战斗力怕是能匹敌十倍以上的敌人,
    洛阳城乃是天下中心,重中之重,大汉天子居所,绝是不能够让董卓进入到洛阳城附近的,
    逢君刚才说大将军英明神姿,龙行洛中,可以轻易将董卓给控制住,可是此前就连天子下诏董卓也是敢于逆诏不从,
    大将军威严虽世人皆知,但威严也是不如天子的,你说大将军可以轻松制住董卓,实在是荒谬也。
    我看董卓是绝对不能入京的。”
    说话的人的面目颇为英俊,却有一股的沉默寡言之意,
    若是叶天在此,看到了这青年的模样,必定惊讶。
    此人正是荀彧之侄,颍川荀氏年轻一代最为优秀的子弟之一的荀攸荀公达。
    荀攸乃是天下八大世家颍川荀氏的子弟,作为历史上曹操的“谋主”,他从小便是智谋不俗。
    和他的叔叔荀彧齐名于颍川。
    当年,天下八大世家颍川荀氏曾经找了地眼何顒查看了两位命格。
    最后看出来了,荀彧是【王佐之才】,荀攸乃是【国家伟器】,可见两人的不俗。
    此前大将军何进也听说过了荀攸名气,将荀攸征辟到了自己的麾下。
    听完了荀攸的话,逢纪同样看向了这个反驳自己的青年男子,
    荀攸朗目疏眉,带着高冠,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裳,但是略显得有一些木讷,谨慎少言的感觉。
    刚才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逢纪看着眼前的英俊青年脸上却露出了忌惮之意。
    不是因为别的,因为眼前这个青年的身份。
    逢纪乃是南阳郡人,南阳郡虽在荆州,但是和汝南郡相连。
    他又和袁绍交好,当然对于豫州一些名士情况了如指掌。
    因此,眼前这个木讷但是英俊的青年男子他也有所认识和耳闻,正是颍川荀氏年轻一代中颇为出名的荀攸。
    光是一个荀攸他可能不是很惧怕。他所在的南阳逢氏虽然底蕴不足,未曾列入【天下八大世家】之一,但是也是天下排的上号的大世家。
    就凭荀攸一人,再厉害也不可能让他忌惮害怕的。
    但是荀攸的背后可是有一个位列于【天下八大世家】的颍川荀氏存在的、
    颍川荀氏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元气大伤,但是其底蕴之深,根基之厚,天下没有一个世家敢于小看。
    逢纪也知道荀攸的父亲正是【荀氏八龙】中死于第二次党锢的荀彝。
    当年荀彝为了大将军窦武效力,为其谋士与宦官阵营相对抗,颇为受到窦武的信用。
    但是失败后,死于第二次党锢之祸之中。
    荀攸从此幼年失孤。而此番出仕,看来就是效仿他的父亲荀彝为了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效力了。
    只是不知道,荀攸这番是代表了他个人的选择,还是代表了整个的颍川荀氏的选择。
    如果只是代表了他个人的意愿还算是不错,如果是背后代表了整个颍川荀氏的选择,那可就是有意思了。
    颍川荀氏隐忍多年,背后的实力深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
    心中这般想着,逢纪却是微微地眯起来了自己细长的眼睛,其中满是掩盖不住的忌惮之意。
    颍川荀氏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元气重伤。
    不仅好几个族内的优秀子弟死于这次变乱之中。
    那一代【荀氏八龙】都是遭到禁锢,被打压数十年,不得出仕,锋芒尽失,一个个在隐忍之中失去了曾经的年少轻狂,豪情壮志。
    就算是【荀氏八龙】之首的荀爽荀慈明,也只能远遁江海,以求避祸,不连累自己的家族。
    说一千道一万,颍川荀氏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颍川荀氏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颍川四长】之首,【天下八大世家】依旧是谁也夺不走的称谓,何况如今党锢已经开启,颍川荀氏的复兴已经是目力可及的事情了。
    谁都知道,颍川荀氏马上就要重新登上那个最巅峰的舞台了,而眼前的荀攸荀文若,恐怕就是颍川荀氏投石问路的那一颗小石子。
    哪怕是如今的颍川荀氏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颍川荀氏,作为南阳世家子弟,逢纪依旧是深深知道这个家族的可怕之处。
    这个家族所能迸发出来的威力就算是号称【天下第一世家】的汝南袁氏怕也是要退避三舍,更不要说是他了。
    就算是衰败的颍川荀氏,也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南阳逢氏可以比较到的了
    这样的神仙打架,已经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南阳逢氏可以掺和的事情了。
    退一步讲,就算是荀攸只是代表了他个人的选择,逢纪也不敢太过于放肆。
    荀攸乃是这一代【荀氏四杰】之一。
    修为通天,智谋也是达到了惊天的地步。
    见起身反驳他的是荀攸,说他此前所说的董卓入京一事不妥当。
    逢纪眯起眸子。倒是不再多言,只是能够低头沉默不语。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神话三国之人皇路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icoog/fmgqgcqf.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