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董卓乱汉 第55章 界桥疑点:曹操没想出兵

小说:阳谋三国  作者:吴越贱客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阳谋三国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ccffo/oqksasi.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在界桥之战中,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有人提出,在界桥之战前夕,公孙瓒使田楷、刘备前去占领青州部分地区,和徐州的陶谦一些把当时在东郡的曹操包了饺子,导致袁绍缺少了一支重要的援军,所以当时的情况对袁绍非常危急。
    具体证据以如下几条: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
    2,《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袁绍攻公孙瓚,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
    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是我仔细研究了界桥之战的前后,我发现这件事情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第1点,公孙瓒在界桥之战前是派了田楷和刘备去青州,但是他们在界桥之战前后,没有证据田楷和刘备与曹操发生了战斗;所以不管是在《三国志·袁绍传》里还是《资治通鉴》里,写界桥之战的事情时都没有将刘备、田楷和公孙瓒与界桥之战联系在一起;
    第2点,公孙瓒派田楷和刘备去青州,是有可能想对付曹操,但也有可能是防止公孙度或者张燕来插手他和袁绍的事情,不一定单单是想包围曹操;事实上,公孙瓒想占领青州,是谁来阻挠就打谁,单独针对曹操这种说法还需要更多史料来证明;
    第3点,曹操此时与袁绍的关系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铁。
    曹操与袁绍的矛盾,从诛杀宦官开始,到要不要立刘虞为帝,已经闹过好几次分歧,就在袁绍刚刚夺了韩馥的冀州的时候,曹操的铁杆盟友鲍信还劝他到黄河以南,避免和袁绍有交集。
    但是曹操与袁绍又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盟友。
    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从袁绍和公孙瓒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袁绍处于绝对劣势,所以他要多找几个盟友,而曹操不管怎么说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虽然袁绍明知曹操对他印象不咋的,可是他还是要帮助曹操,否则他会显得很被动。
    但是即使是这样,以当时的情况,就算田楷和刘备不去青州,曹操也未必会出兵帮袁绍打公孙瓒,因为这对曹操没有好处,我想以曹操当时的心理,他坐山观虎斗的可能性很大,直到袁绍靠自己打赢了界桥之战,曹操才真正成为袁绍的盟友,帮袁绍打陶谦、刘备等人。
    我之所以作这样的推断,是因为就在界桥之战前夕,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曹操早年的首席谋士荀彧,在这个节骨眼上逃离了袁绍阵营,跑去投靠了曹操。
    这个荀彧是个绝对的大人物,前文也提过,他是朝廷三公之一司空荀爽的侄子,而且他在袁绍那里也很得意,因为他的哥哥荀谌就是袁绍派去逼韩馥去位的主力。
    有这样的宗族背景,袁绍在得到冀州后也是“待彧以上宾之礼”,尊崇有加。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荀彧却觉得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跑去投靠了曹操。
    一般来说,史书上都用这件事来贬低袁绍,认为荀彧早就看出袁绍成不了大事。
    但是这件事情出来得太诡异,因为就出在袁绍与公孙瓒大战的前夕。
    所以,荀彧的行为就不免让人怀疑,他抛弃袁绍,路到曹操那里,是不是担心袁绍被公孙瓒战败,他会死在乱军之中,所以跑到曹操那里去避难呢?!
    或者有人认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这样的事情荀彧之前也干过一次。
    《资治通鉴》记载:初,荀淑有孙曰彧,少有才名,何颙见而异之,曰:“王佐才也!”及天下乱,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去依韩馥。会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其乡人留者,多为傕、汜等所杀。
    这一段就清楚地记载了在很早的时候,荀彧就因为害怕兵乱,把宗族从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附近)迁去冀州投奔韩馥,让他的宗族躲过了他傕、郭汜的兵祸洗劫。
    基于这样的“前科”,我推断荀彧是因为避祸才跑去投奔曹操,似乎也不为过吧。
    如果说荀彧的行为诡异,那么曹操的行为就更诡异。
    如果曹操是袁绍的铁杆兄弟,现在袁绍的人背叛了袁绍,跑来找他,按理说,就算他不杀了荀彧,也不能接纳,因为这样相当于打袁绍的耳光。
    可是曹操不仅接纳了荀彧,还高兴地说,“您就是我的张良!”然后还封了荀彧做奋武司马,成为他的主要部下。
    曹操的行为丝毫没有顾及袁绍的感受,从这一点也可以侧面证明,至少在界桥之战前后,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并不太好,只能算是相当松散互为声援的盟友,就算曹操没被包围,也不大可能出兵帮袁绍。
    在上面的记载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
    就是在荀彧早年,大名士何颙曾经夸赞他为“王佐才也”,细心的读者会记得,这话当年郑泰也用来形容过王允。
    我们知道,王允后来结局很惨,而同样获得了这种称谓的荀彧也悲惨收场,不知道其中又隐藏了何种玄机,此是后话不提。
    界桥之战意义重大,对袁绍来说,这是他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打赢了这一场,他才真正扬眉吐气地屹立于汉末军阀之林,而且这也是他打赢的第一场大战,从此以后,袁绍的事业开始迎来春天。
    而对公孙瓒来说,输了这场基本不大可能输的战斗,他南下争夺天下霸业的梦想就此粉碎,北地枪王最终也没有绕过袁绍这一关(PS:网上有说张绣是北地枪王,我倒觉得,公孙瓒更适合这个称号,纯属瞎掰,呵呵)。
    界桥之战,这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名声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大,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汉末三国之际至关重要的一次战役。
    公孙瓒虽然打输了,但是,公孙瓒的阵营却走出了几个后来名动天下的人物,很多熟悉三国的人物已经知道了,就是刘备等人。
    但是,从公孙瓒阵营里,不仅走出了刘关张三人,还走出了赵云赵子龙。
    蜀国五虎上将,公孙瓒阵营里竟然走出了三个,所以我觉得刘备要格外感激公孙瓒。
    我们或许有些疑惑,既然公孙瓒自己就很能打,再加上刘、关、张三英,还有名将赵云,为什么他的界桥之战会被麹义打得那么惨呢?《三国演义》里明明说了这四个人都参加了界桥之战的!
    原因很简单,在界桥之战时,刘、关、张、赵四人都不在现场,他们都去了平原县(今山东德州市境内)准备占领青州。
    有时我会想,如果界桥之战的时候,刘、关、张、赵四人都参加战斗,以后来五虎将之三全部出场,是否能力克麹义打败袁绍,从而让公孙瓒加入中原争夺战呢?
    从后来关、张、赵的表现来看,这种机会是很大的,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公孙瓒输了。
    这里既然提到了刘备,对于这位蜀国先主,我们就有必要多费一些笔墨。
    前文提过,刘备小的时候就是江湖大哥,喜怒不形于色,颇有黑.社会老大的风范,而且“年少争附之”,可见刘备的个人魅力是如何强大,基本上不比孙坚差。
    我前文还提过,汉朝的皇室三杰,刘虞、刘表、刘焉居然都没留下父亲的名字,而刘备的祖父、父亲名字都留了下来,就算这是因为他后来成了蜀国先主,也说明他的家境未必如传说中的那么贫穷,至少要比孙坚的爸爸种西瓜,马腾自己去砍柴为生要好一些。
    针对刘备的家境,还有一些侧面证据。
    1,《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这段事情我们前文也提过,卢植的声望比现在北大教授还要牛,而刘备居然可以成为卢植的学生,我只能说,刘备的学费不管是自已家里出的,还是别人资助的,他不仅能上学,还能师从卢植,即使他自己家里穷,但是他有一个富裕的宗族,也弥补了他卑微的出身,综合来看,刘备的出身并不算低。
    事实上,在卢植门下,刘备不仅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公孙瓒,后来在公孙瓒的帮助下当上平原令,而且卢植还帮了他许多次。
    后来刘备走到哪里都有豪杰接纳,固然是因为刘备自己交际手腕高明,但与他是卢植的弟子这层关系恐怕也不无联系。
    2,《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这句话有两点值得注意。
    (1),刘备不爱学习,这导致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和曹操、孙权比起来略逊一筹,这一点让他后来的道路走得异常艰辛,所以我们说,知识不一定能带来成功,但是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成功。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阳谋三国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ccffo/oqksasi.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