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万里狼烟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fsmfa/fccmfqic.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钟炎在平城实践着他的铁血政策的时候,黄梦杰的两万人马也在朝鲜半岛的北部掀起了阵阵的腥风血雨,先是对扶余人的残酷镇压,精兵强将几乎损失殆尽的扶余人在黄梦杰大军的打击下迅速的丧失了斗志,很快就被复仇心切的辽军士兵分割包围在扶余王庭的各地区,很快的就被辽军士兵斩杀。
黄梦杰等人迅速的肃清了扶余人的残余抵抗力量,并且将以扶余王为首的扶余贵族全部的抓住,随后赵炎从辽东调来的大批人员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数个千户区加以管理,而黄梦杰也奉赵炎的命令迅速南下,在高句丽境内大肆劫掠,并且不断的将高句丽人向丸都一带逼近,从丸都城的西南方向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而停留在平城的钟炎部也在此时收到了赵炎的命令……
“看来我们要加紧时间出发了”平城原大王子府内,钟炎看着眼前的羊皮信,不由得自言自语的说道,自从当日平城大战后,钟炎就将麾下将领四散出击,到处营救被高句丽人掠为奴隶的汉家袍泽,而钟炎也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竟然使大量居于半岛的袍泽大批的向平城赶来,甚至直接向辽东地区跋涉而去。
这些人中,除了大量的汉家姑娘外,还有着大量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半岛的熟练工匠和寒门读书人,不过这也让钟炎十分高兴,因为他知道,他的大哥辽王赵炎十分重视熟练的工匠和读书人,特别是寒门士子,这几乎已经是赵炎辽王政权的重要支柱,相信大哥知道了,也一定会表扬他的……
现在钟炎已经将部分的士兵派了出去,不过现在必须要集中兵力完成大帅的任务了,拿定主意的钟炎不再迟疑,立刻派人向自己的部将传达命令,而且钟炎决定派出三千将士继续留在半岛劫掠,由刘传率领七千将士留守平城,他自己则率领一万突骑兵从丸都的东南方向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赵炎在盛京城的五万精锐到达后,便将之前调来的一万边军调回驻地,亲自率领五万大军便开始向丸都方向强力的进行推进,沿路扫荡了数个高句丽城池,在破城后,赵炎做着几乎完全一样的事情…
逮捕高句丽贵族、官员及其家眷,将所有居民集中起来,分批调往各千户区,而在赵炎的命令下,鲁平、陈浩若等人也是在鸭绿江两岸地区规划了数十个千户区,甚至将平城一带的地区都纳为了千户区,最远的已经到了后世的汉江一带。
而鲁平等人在新加入的阳裕的建议下,已经提前派出了大批的千户长史、千户司马以及大批的儒学教师赶赴边境地区,只等赵炎命令一道,就准备上任,而在阳裕的建议下,辽东边境的千户区也派出了大批的部民和新征服的丁零、扶余、高句丽人交替混居,以加强管理,而赵炎也对这个建议进行了采用,尚书仆射阳裕也开始在辽国大展拳脚……
不过对于高句丽这个名字,可是还有着一段波折,当代,在朝鲜和韩国,两国人民往往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认为高句丽是韩国人的先民建立的国家,而忽略了高句丽政权形成于中国境内的事实和中国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难以割裂的关系。
由于古代高句丽王朝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其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朝鲜和韩国,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是古代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藩国,而后世源于半岛南部新罗的王氏高丽则冒用了高句丽继承者的名分,而韩国人则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7年,扶余王子**因和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其后建立起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在公元前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据《三国史记》所载传说,高**幼年就善于狩猎,七岁就自己制作弓箭射箭,百发百中,高**就是善射的意思,他是河神之女柳花和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自小被东扶余的金蛙王收养。
金蛙王与太白山南边南边遇到柳花,柳花自称与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因而被逐出家门。金蛙王感到非常的精奇,将柳花幽禁于家里,柳花受日光照射而产下一卵,此卵走兽都避开他而不食用,禽鸟以自己的翅膀覆盖保护,且刀都不能劈开,最后有一名男孩从卵中破壳而出,是为高**,《三国遗事》、《魏书》以及高句丽的好太王碑都有着类似的记载。
《三国史记》中又记载,高**常与金蛙王的七个儿子一起游戏,比试射箭技术的高低,结果他们的技术都比不上高**,高**因此遭到了他们记恨,金蛙王的长子带素说高**不是人所生的,必有异心,请金蛙王除掉这个人,免得生出后患,但是金蛙王没有同意这样做,但是给了高**养马的职务,很有心机的高**故意将骏马减食,让他它变得瘦,反而将驽马喂得相当的肥壮…
金蛙王没有发现高**的做法,挑选了最肥壮的给自己,精瘦但是是骏马的那匹就赏给了高**,后来各位王子和大臣又想谋害高**,高**随即和鸟伊、摩离、陕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鱼鳖浮出水面变成桥帮助高**摆脱了追兵。
高**一行人至毛屯谷遇到了三位贤人:克氏、钟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的沸流水建国,国号高句丽,因此以高为姓,时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7年,高**时年二十二岁,公元前6年,降服上游国家沸流国,公元前19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葬于龙山,号东明圣王。
中国汉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在由传说中的**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汉朝廷承认高句丽国,并委任高句丽县管理高句丽国行政,所以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
公元1年,高句丽国叛乱后,在元延元年又被征服,王莽令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公元年,高句丽大武神王5年,杀东扶余王带素,而未灭其国。公元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四年后公元6年,东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大武神王在位内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选择,避开了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冲突,跨过鸭绿江转而进入朝鲜半岛,从此高句丽国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的范畴。
公元8年(景初二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由此可知在汉朝及三国时期,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战,高句丽得以壮大为横跨中原王朝东北领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常年保持着五万带甲之士的规模。
高句丽广开土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占领了辽东汉人为主辽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强国,并自称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公元47年,广开土好太王的继承人长寿王在其即位后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平壤,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综述得知,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高句丽在唐朝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
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
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朝鲜和韩国人认为,高句丽国曾立国700余年,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延续这么长时间,其独立性是很明显的,如果高句丽仅仅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唐朝就不会帮新罗占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领土,并让高句丽人在中国东北部建立渤海国。
而在中国学者看来,韩国人很为高句丽的历史延续而自豪,而作为中国人来看高句丽历史,通常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历史的一小部分,而并不为其感到激动,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国家规模较小,政治控制比较容易的是高句丽立国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而韩国人由于普遍缺乏宏观历史视野,所以对一特点显然认识不足。要知道中国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国800年,延续时间比高句丽更长,西汉与东汉合计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国家规模上,周朝已是高句丽的五到十倍,汉朝则是一个东西跨度万里的帝国,国家规模大约为高句丽政权的七十倍。这与高句丽偏安一隅,割据700年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所以用高句丽的延续时间来证明其独立性是很不合理的。
统治者姓氏和民族的更替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有鲜卑族血统的杨氏隋朝和李氏唐朝被汉族赵氏的宋朝所取替,这被中国人认为是朝代继承,高句丽被新罗,王氏高丽取替也是同样的继承关系。
统治者的姓氏和民族更替当然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问题是王氏高丽时期的人也不认为王氏高丽是继承的高句丽,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我们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未完待续)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万里狼烟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fsmfa/fccmfqic.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