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真相

小说:万里狼烟  作者:邪君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万里狼烟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fsmfa/fccmfqii.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高句丽灭亡二百多年后,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国,史称王氏高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丽,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二百年的差距),这是研究高句丽历史必须严正注意的问题。
    所以,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方政权,对于历史不能模糊,这也是防止韩国极端民族主义者觊觎我国东北领土的证据之一,不可偏谬。王氏高丽立国于公元918年,公元19年为李氏朝鲜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燕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旧五代史.高丽传》,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燕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h,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杖?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新五代史.高丽传》,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武立。乾?v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宋史》为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王氏高丽传单列一卷,其内容为:高丽,本曰高句丽。禹别九州,属冀州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燕东,盖夫余之别种,以平壤为国邑。汉魏以来,常通职贡,也累为边寇。隋炀帝再举兵,唐太宗亲驾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责力征之,遂拨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为君长。后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职贡。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贡......
    《燕史》和《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关记载不需一一引述。《元史》,明宋濂、王韦等撰,也为王氏高丽单列一传,其开头为: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燕水接营州,而??h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h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此时李氏朝鲜已经取代了王氏高丽,故,《明史》所立传为《朝鲜传》,其开头为: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平之,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其国北邻契丹,西则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尽慈岭为界。明兴,王高丽者王颛。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乃龟遐?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从上述这些史书的记载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由于疆域被燕金阻隔,宋人普遍不清楚从唐朝灭高句丽到王建建立高丽之间朝鲜半岛发生了什么事,修《旧五代史》的薛居正也未能免俗,他们不知道这两百年间朝鲜是统一新罗时期,这两百年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叫“高丽”的国家,宋朝人以为高丽一直存在于朝鲜。
    将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杂在一起仅仅是之后各史误记的开端,如果说新旧五代旧对两个高丽关系的记载还不很明确,中间还缺乏有效的连接,那么元人修的《宋史》用“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话就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起。
    明人修《元史》,仓促错漏为各史之最,《元史.高丽传》从内容上看不仅是承袭了《宋史》的错误,而且将箕子朝鲜的史实也引入了《高丽传》,《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情况做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徒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朝鲜----李氏朝鲜。
    更为错误的是,为了使记载更加圆满,将唐王朝灭亡高句丽时对高句丽人的“西徒”即迁入内地,变成了“东徒”(《明史》以前的史籍虽有‘东迁’说,但是指王都‘东迁’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合理化。
    如此,不仅王氏高丽变成了高句丽的继承者,而高句丽也成了箕子朝鲜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夺了王氏高丽政权后将国号改为朝鲜则成为了是对箕子朝鲜的继承, 就这样,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政权袭用,而且作为王氏高丽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错误的看法。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我们指出古人的不足并不是指责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韩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朝鲜(一说认为箕子朝鲜为邑落联盟),箕子朝鲜是在中国的周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秦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西汉卢绾叛乱后,燕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朝鲜,箕氏朝鲜的末代王准进入韩半岛南部韩人的居住区,开创马韩国,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的历史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有明确记载。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公元前世纪在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了辰国,史书中记载韩半岛南部存在“三韩”,即弁韩、辰韩、马韩,但较大的方国和聚落联盟却只有马韩与辰国两个,弁韩是从属于辰国即辰韩的,西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以后,它们都隶属于乐浪郡。
    辰国存在于马韩东部地区,《三国志》卷0《韩传》记载马韩在公元前世纪的状况时说:“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其北方近郡诸国差晓礼俗,其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这时的马韩已经出现了自己的国家,因而辰国也并非一个现代标准意义上可以认定的“国家”。
    乐浪郡是西汉政府管理韩半岛事务的最高机构,在乐浪郡的统一管理下,朝韩半岛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大同江流域的乐浪郡的直辖地区,汉族在这个地区几乎占居民总人口数的一半,该地区实行与中原郡县完全相同的政令。
    乐浪郡东部都尉与南部都尉管辖下的地区,这里的汉族所占比例比大同江流域少许多,因而对该地区有一些特殊政策,但总的来说,还是执行中央的政令的,只不过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乐浪郡的下级官吏。
    半岛南部乐浪郡以外的地区,这里虽然也有部分汉移民,但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是由三韩民族与古朝鲜遗民共同建立的两个方国与聚落间的联盟,马韩与辰韩,虽然他们名义上是隶属于乐浪郡的,但实际上独立性较强,西汉政府未在当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
    西汉政府以这种方式将整个韩半岛纳入中国的统治之下,当时间进入到西汉初年,如果我们以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去观察公元前的东亚历史,那么我们会发现,在公元前世纪以前,东亚只有一个成熟的国家,即古中国。
    这时的中国,以全部东亚为历史舞台,自由的展现自我的内聚力,并在空间上向其所能承受的极限发展,东亚文明的历史在此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匈奴帝国兴起于蒙古草原以后,中国第一次面对来自北方的挑战,在汉代展开的牵动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农耕帝国与游牧帝国的角逐,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汉王朝所代表的农耕帝国的胜利,最终使蒙古草原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确立了古代中国版图疆域的格局。(未完待续)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万里狼烟 https://www.qiuxiaoshuo.cc/read/fsmfa/fccmfqii.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